话里有画46丨东坡的三种月境,亦淡亦伤

文章来源:

发布时间:2023-04-19

东坡的三种月境


瘦丨鬼丨说丨东丨坡       田丨牛丨画丨东丨坡



1.jpg

4月14日,“瘦鬼说东坡 田牛画东坡”直播以“东坡的三种月境”为题,由知名作家、文创人、书法家瘦鬼杨君伟老师和著名画家田牛代明友老师主讲,趣说东坡与月亮的故事。

2.jpg

这次直播,两位老师仍然采取线上连线的方式与观众互动,虽然中途出了点差错,但远在比利时的代明友老师热情不减,即兴发挥极其稳定;瘦鬼老师也特意提前写了部分小品字,两位老师热情十足。


一 散发乡愁的淡月


宋哲宗元祐六年(1091)春,苏轼知杭州,老友钱穆父自越州(今浙江绍兴北)徙知瀛洲(今河北河间),途经杭州,前来拜访苏轼。从元祐三年九月,钱穆父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,受到排挤,出知越州后,二人已有三年未见过面了。离别的这三年间,穆父奔走于京城和吴越之间。此后又要前往瀛洲任职,正所谓“天涯踏尽红尘”。二位情意弥坚,多年后相见欢笑依旧,犹如春日的和煦微风再次吹到了身旁。可惜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,苏轼将再一次目送好友离开。


“惆怅孤帆连夜发,送行淡月微云。”你将连夜扬起孤帆而去,我内心是多么惆怅,送行时,天上月儿淡淡,云色微茫。这是东坡对离别时环境的描绘,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,正如此刻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。但随后苏轼让在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伎不要为离愁别恨而哀怨,且不要皱起眉头。或许苏轼和钱穆父此时内心正感哀愁,希望歌伎们不要再增加行者与送者的悲感,再者,活在人世离别本就是常有的事,不必过于哀愁,相离总有相聚。何必为暂时的离别伤情,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,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?一切景语皆情语,淡月与微云是既是分别时的自然环境,也是此刻二人心中分别之情的物化,月色平平淡淡,围绕在月亮周围的云是微薄的。


谁也避免不了分离,同样也避免不了伤感,愁思一直存在,只是苏轼劝勉友人要将这愁思变淡,犹如淡月微云,适可而止。这也是苏轼对自己的宽慰话语。相逢总有时,同为行人,匆匆而来,匆匆而去。

4.jpg

▲田牛(代明友)线下创作《淡月微云》国画作品 

5.jpg

▲瘦鬼(杨君伟)现场创作《临江仙·送钱穆父》书法作品



二 思古叹今的江月

试问苏轼为什么喜欢夜游,或许是因为有月亮相伴。在月下,他可以尽情地向月亮吐槽心事,将自己的烦恼苦闷都倾倒出来。宋神宗元丰五年(1082),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谪居黄州,担任团练副使。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(鼻)矶,波澜壮阔的风景让东坡联想到三十岁就功成名就的周瑜,意气风发。再看看现在的自己,且不说仕途不得意,还是被贬之身,内心的苦闷越发浓烈。


苏轼走进历史,联想到34岁的周瑜统领大军,大破54岁的曹操所率领的15万大军,且是“谈笑间”。东坡对周瑜的描写,明显可以看出他的钦慕之心。可惜呀,历史上那么多的豪杰而如今又在哪里呢?从思古到叹今,苏轼将今日景与昔日景相对照,感叹世间万物的真谛。


与此同时,苏轼也在感叹自己的境遇。周瑜三十多岁就功成名就,但自己47岁了,还被贬困居黄州,任时光无情流逝,此情何堪?人生如梦,周瑜曾有一场好梦,功成名就,东坡也有一场梦,只是一场噩梦,大起大落的人生就像不真实的梦境。世间唯一不变的是江山、明月,暂且“一尊还酹江月”吧,苏轼心想。

6.jpg

▲田牛(代明友)线下创作《还酹江月》国画作品 

7.jpg

▲瘦鬼(杨君伟)现场创作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书法作品



三 反思人生的明月

北宋神宗熙宁九年(1076),苏轼任密州太守,中秋之夜与好友宴饮,本来宴饮是热闹美好的,可惜弟弟苏辙不在身边,东坡的内心总感空缺。再看看高挂在天上的满月,为何月如此圆满明亮,而自己的内心却空缺暗淡?


苏轼问“明月几时有?”“今夕是何年”像是在追溯月亮的起源,宇宙的起源,又道是何年,不是他真不知道,而是东坡想问庙堂中心此刻是什么场景,是不是很美好?但转念一想,如果美玉砌成的庙堂太高,自己能经受住寒冷吗?既然经不住寒冷,那再美好的日子自己也享用不起,还是留在人间,在月下与自己的影子起舞吧。


此时的亲人朋友,天各一方,因不能团聚而辗转难以入眠,此刻的月亮圆满且明亮,为何,莫不是月亮故意与人为难?苏轼似乎在埋怨,但是月亮的阴晴圆缺是自然规律,人的悲欢离合也是常态,自古以来都是如此。那就祝愿世间所有离别之人,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。东坡在明月下不仅诉说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,还感叹了人生的悲欢离合。

8.jpg

▲田牛(代明友)线下创作《把酒问月》国画作品 

9.jpg

▲瘦鬼(杨君伟)现场创作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书法作品


远近文化部分图片、音视频来自互联网,仅为传播更多信息。文章所含图片、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。

地址:成都市金牛区迎宾大道8号

TEL:028-87644816

EMAIL:scyjwh@163.com

扫一扫 关注我们

© 2022-2030 版权所有 四川远近文化 备案号:蜀ICP备11005816号-5 文网文:川网文[2019]